廉政隨想

「君子」 ~ 攝於檀香山‧夏威夷‧美國 ~ 2005.1.9 ~ Canon 20D ~ F4 1/200 ISO100

「君子」 ~ 攝於檀香山‧夏威夷‧美國 ~ 2005.1.9 ~ Canon 20D ~ F4 1/200 ISO100

﹝一﹞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靜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

﹝二﹞
廉潔的觀念在古代中國已很受文人重視,漢代的桓寬在其政論鉅著《鹽鐵論》的《疾貪篇》中引述賢良跟士大夫的辯論:「夫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舊唐書‧崔彥昭傳》中也寫道「但立直標,終無曲影。」

在清末著名譴責小說《老殘遊記》中作者劉鶚寫了這麼一段:

「贓官可恨,人人知之;清官尤可恨,人多不知。蓋贓官自知其病,不敢公然為非,清官則自以為不要錢,何所不可,剛愎自用。小則殺人,大則誤國,吾人親目所見,不知凡幾矣。」(第十六回原評)

劉鶚在這裡所講的清官是那些表面以清廉為名,實際郤是沽名釣譽,只為一己名聲而不顧他人死活的酷吏─貪名跟貪錢同樣可怕!

2001年香港話劇團在《老殘遊記》的基礎上製作了《還魂香》,今年十月更名為《梨花夢》重演,絕對不可錯過。

———————————————————————————————————————

﹝三﹞
自小已是忠實的廉政電視迷。自懂事始,每次播映《廉政先鋒》總是守候在電視機前面,等著看廉政公署的人員怎麼跟貪贓枉法的人鬥智鬥力。知道公共圖書館有廉政電視劇的錄影帶,還會專誠跑到那兒去消磨一兩個小時。後來廉政公署把昔日的廉政電視劇放在互聯網上讓市民觀賞,我還特意買了專門的電腦軟件把它們給下載到電腦裏,再轉換成能放在手機看的格式。自封為「廉政電視迷」,我想大概沒有人會提異議。

———————————————————————————————————————

﹝四﹞
1978年和1982年版本《廉政先鋒》的片頭是著名攝影師水禾田設計的。他用黑白和單色(Monochrome)照片把廉政人員的專業、艱辛和面對的挑戰簡潔有力地表現出來,再配以Noel Quinlan編寫的主題音樂,是攝影和設計的上佳示範。

1985年版本的《廉政先鋒》片頭改成以動畫加電視片段的形式,音樂也換上了羅永暉的新作,雖然質素不錯,可是比起水禾田的傑作,無論在意境和技巧方面都相形見絀。

———————————————————————————————————————

﹝五﹞
林德祿在廉政公署九年,導演了不少廉政節目,後來轉到電影圏發展,拍了香港第一套以廉政為主要題材的電影《廉政第一擊》。這是首次有媒體把香港成立廉政公署的經過和成立初期所面對的種種挑戰(特別是市民的期望和質疑)仔細地刻劃出來。美中不足的是影片的後半部比較商業化,跟前半部的寫實風格不是很協調,有點虎頭蛇尾。

———————————————————————————————————————

﹝六﹞
2000年的《生死抉擇》據稱是中國第一套以廉政為題材的電影,是上海電影製片廠頂著無比的壓力拍出來的。當時去電影院看的時候,本來沒有抱太大的期望,誰知道結果卻是喜出望外。這部電影毫不掩飾地把中國社會貪污的現象展示在觀眾面前,極具真實感。影片雖然長達154分鐘,可是整部片子充滿震撼力,是難得一見的佳作。這部電影在中國有很好的票房,也引起了社會上巨大的迴響。要解決問題,首先要面對問題。這部電影有力地展示出面對問題的勇氣,不單反映了中國的進步,同時也讓人看到中國的希望。

———————————————————————————————————————

﹝七﹞
前兩個星期在成長班聽一位講者提醒我們不要用十萬去換十億:他這個比喻的意思是神為我們在天上所預備永生的祝福就好比豐盛的財寶,而我們卻很容易會為了眼前一些引誘和試探而作了一些不智的抉擇。願我們常常記得耶利米書十七章十一節:「那不按正道得財的、好像鷓鴣菢不是自己下的蛋‧到了中年、那財都必離開他、他終久成為愚頑人。」

在聖經的十誡中的第八誡是「不可偷盜」(出埃及記二十章十五節)。貪污行為往往涉及收受不正當的利益而作出損害他人的行為,在本質上跟偷盜沒有分別。

———————————————————————————————————————

﹝八﹞
絕聯奇文中有古對聯一則:

為政戒貪,貪利貪,貪名亦貪,勿務聲華忘政本。
養廉惟儉,儉己儉,儉人非儉,還從寬大保廉隅。

身在政府十年,對此體會尤深,常自引以為鑑。

張貼在 01感悟 | 標記 , , , , , , , , , , , | 發表留言

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

「日光的眷顧」 ~ 攝於麗江古城‧雲南‧中國 ~ 2001.7 ~ Canon EOS5

「日光的眷顧」 ~ 攝於麗江古城‧雲南‧中國 ~ 2001.7 ~ Canon EOS5

﹝一﹞
鍾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鍾要于時賢俊者之士,俱往尋康。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爲佐鼓排。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以言。鍾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打鐵」,摘自《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

鍾會,字士季,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大將;嵇康則是三國時期的名士,和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合稱竹林七賢。「嵇康打鐵」講的是鍾會求才,慕名拜訪嵇康,卻遭嵇康冷待的故事。篇末那四句針鋒相對的精警對話是全篇的精髓所在。

———————————————————————————————————————

﹝二﹞
我1991年決志信主,1994年受浸。十多年來見過不少抱著滿腔熱誠來到教會的朋友,最後卻是負著累累的傷痕離開。他們剛來的時候大都是因為在佈道會中受到感動,希望到教會認識信仰,尋找真理和永生的盼望。可是在教會裡,他們卻看到很多令人跌倒的事情,當中基督徒中的反面教材帶給他們的打擊最是致命。

———————————————————————————————————————

﹝三﹞
有一位相識多年的資深基督徒曾跟我分享:「要是我們單是因為信徒的見證而信主的話,我們一早就離開教會了。」這話簡直是說到我的心坎兒裡去了!信仰帶給我們的真理、平安和盼望是來自那創天造地的真神,而不是來自信徒的個人感染力。在好的見證分享當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神的能力!也只有跟神直接建立親密的關係,才能令信仰的動力歷久彌新。

———————————————————————————————————————

﹝四﹞
在信仰的生活中、在教會裡、在機構內,到處都可以見到叫人搖頭嘆息的反面教材(包括我自己!)。基督徒跟普通人的區別是在於找到生命的方向和意義,而非一信了主頭頂上就馬上多了一個光環!多年以前,我在香港浸信教會聽過一篇劉少康牧師的講道,給我很深的印象。劉牧師在講道完結之前,對台下的會眾提出了一項挑戰:「要不你們就馬上把名字改掉,以後別叫自己做基督徒;要不你們就改變生活方式,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寥寥數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自從聽完那篇講道之後,人家問我是不是基督徒,我總是會回答:「我是信基督教的。」

———————————————————————————————————————

﹝五﹞
在楊牧谷博士的《做人真艱難》裡有一篇文章叫做「普羅克斯塔的床」,講的是很久以前一個叫做普羅克斯塔(Crusten)的希臘海盜頭子,不能容忍人家跟自己的不一樣,所以按照自己的標準做了一張床,把看不順眼的人往上一放,伸出來的鋸掉,填不滿的拉長。這個獨特的例子被現代心理學用來比喻不能接受差異的心理特徵。楊牧谷博士用了13個字為這篇文章作總結:「這情況在宗教圏子內尤為盛行。」

———————————————————————————————————————

﹝六﹞
有一次在一家大教會的查經班裡聽到主持人說:「我們教會有那麼多屬靈精英,一直很想把他們集合起來,給大家辦些斤兩十足的查經課程‧‧‧」他接下來講些甚麼,我已經不一點都聽不進去了‧‧‧心裡只是想:「這樣的教導會教出甚麼樣的信徒呢?」

———————————————————————————————————————

﹝七﹞
在信仰的經歷中,多次走過低谷,可是神沒有放棄我,也沒讓我放棄信仰。正是在種種磨練之中,讓我學懂信仰的根是在神那裡。知易行難,雖然目標明確,要走的路仍是漫長。

———————————————————————————————————————

﹝八﹞
在信仰的反省當中,我總會想起下面這首詩歌:

【晚禱】﹝青年聖歌 第III輯151首﹞

1. 若我今日傷害他人心靈,若我今日使別人走錯路,
若我今日照己心意偏行,求主赦免。

2. 若我今日言語不合體統,若我今日不關懷人需要,
因此使別人受傷害虧損,求主赦免。

3. 若我今日對人冷落頑梗,若我今日只顧貪圖安逸,
不願堅守神所交付職分,求主赦免。

4. 求你赦免我所承認眾罪,求你赦免隱而未顯罪愆,
求你常常引導愛護保守。阿門。

———————————————————————————————————————

﹝九﹞
願神帶領每一個基督徒,多思想怎樣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並身體力行,活出基督的樣式。

「 只是你們要行道, 不要單單聽道, 自己欺哄自己。 」(雅各書2章2節)

也願神帶領我們多思想主的羊「何所聞而來」,為他們切切禱告,祈求他們在主裡得著建立,不要等到他們受傷離開才去檢討他們「何所見而去」。

張貼在 01感悟, 02恩典, 05片羽, 09通鑑 | 標記 , , , , , , , , , | 發表留言

《秋水伊人》

「洗滌」 ~ 攝於麗江‧雲南‧中國 ~ 2001.7 ~ Canon EOS5

「洗滌」 ~ 攝於麗江‧雲南‧中國 ~ 2001.7 ~ Canon EOS5

好的電影能經歷時間的洗滌,歷久彌新,不因時代的轉變而褪色。

今天在百老匯電影中心第一次在大銀幕上觀賞1964年積葵丹美(Jacques Demy)導演、嘉芙蓮丹露(Catherine Deneuve)主演的《秋水伊人》(The Umbrellas of Cherbourg)(香港初映時名為《愛果情花》)。這套全新修復版本,無論色彩、畫面都比之前VCD版本要好得多。

一個凄美的愛情故事,沒有呼天搶地,一切感情的表達都在眼神交流和舉手投足之間淡然流露。以歌曲形式唱出的對白,一方面扼要交代劇情,另一方面比配樂能為觀眾提供更深層次的感染力。米修利格倫(Michel Legrand)的音樂是全片的靈魂,就算你沒有看過這套電影,聽到它的主題曲(I will wait for you)可能也會有很熟悉的感覺。

結尾一場油站相遇的戲,對白精彩,刻劃細膩,戲味濃郁,是全片的精髓所在:

紀再遇舊情人珍,表面裝作若無其事,可各種小動作卻把他心中的緊張給流露出來;
珍走入紀的油站辦公室:「這裡真溫暖‧‧‧」簡單一句,道出了心中對紀的思念和愛意;
珍稱讚聖誕樹裝飾的很漂亮,紀:「是我太太為孩子弄的。」珍先是一呆,然後輕輕說了一句:「當然‧‧‧」,別後變遷,盡在不言中;
珍告訴紀孩子很像他,問他要不要見一見,紀很決絕:「不用了,你也是時候走了。」珍走到門口,回頭看了紀一眼,心中再放不下,也還是得放下。

一個簡單的故事,一個才華洋溢的導演,一個非凡的作曲家,一群演技精湛的演員,交織出一部劃時代的經典電影。

張貼在 06光影 | 標記 , , , , , , , , , , , , | 發表留言

同音文:施氏嗜獅史

「惑」 ~ 攝於束河古村‧麗江‧雲南‧中國 ~ 2001.7 ~ Canon EOS5

「惑」 ~ 攝於束河古村‧麗江‧雲南‧中國 ~ 2001.7 ~ Canon EOS5

《絕聯奇文》中記載了一篇由國學大師趙元任在1930年代所作的同音文「施氏嗜獅史」。趙元任以其湛深的國學修養和豐富的想像力把漢語「以形表意」的特色及普通話裡同音多字的情況作了一次巧妙生動的演示。茲將其文抄錄如下,與諸君共享:

施氏嗜獅史
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
氏時時適市視獅。
十時,適十獅適市。
是時,適施氏適市。
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
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
石室濕,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氏始試食十獅屍。
食時,始識是十獅屍實十石獅。
試釋是事。

﹝如果想知道這個故事的具體內容,可以參考維基百科裡的有關條目。﹞

這篇文章在《絕聯奇文》中叫作「施氏嗜獅史」,可我在網上覆查卻發現另一個名稱:「施氏食獅史」。可是我還是覺得叫「施氏嗜獅史」比較好,因為這個名稱無論用普通話還是廣東話發音,都能馬上領會到文章的主題。

初閱此文,實有一見鍾情、相見恨晚之感!初會至今雖已有十多年,可它對我的感染力卻是歷久彌新、毫不退色!

要想知道自己的普通話有多靈光,可以用這篇奇文作快速測試。年前曾有一位同事把這篇文章拿去請教普通話老師,只見這位老師臉有難色,立時用上課時間到了的藉口解圍,免得下不了台。我倒是覺得這位老師學識不錯,一眼就看出難題來了!

到現在為止,我還沒有遇見一個能很流暢地把這篇文章一次給唸完的人。如果你認識這麼一個人,一定得給我介紹一下,讓我開開眼界!

話說回來,如果有人能對著我把這一篇文章唸出來而又不給我看原文的話,我可還真聽不懂他說甚麼呢!不知底蘊的人準會把他當瘋子!^__^

張貼在 04珠璣 | 標記 , , | 發表留言

掛心

「掛心」 ~ 攝於沙田‧香港 ~ 2007.4.9 ~ Canon 20D ~ F10 1/1250

「掛心」 ~ 攝於沙田‧香港 ~ 2007.4.9 ~ Canon 20D ~ F10 1/1250

﹝一﹞
好久沒有在「真‧心話」胡言亂語了,不覺已有兩年,常自掛心。

———————————————————————————————————————

﹝二﹞
這個復活節假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研究上。苦戰數日,實在有點筋疲力竭,腦袋幾有千斤之重﹝我想這跟在下腦袋的大小該沒有直接關係﹞。今天下午,看著窗外久違了的陽光,心裡最後的一點鬥志也給徹底消滅。

———————————————————————————————————————

﹝三﹞
縱使心裡還是掛心著手上的研究工作,可是福爾摩斯不也會在破案之前去做些無關痛癢的事,讓自己的潛意識工作嗎?哈哈,既然找到開溜的藉口,那也就心安理得地背著相機往外跑了。

———————————————————————————————————————

﹝四﹞
好久沒去享受攝影的樂趣,今天久休復出,換換口味,光帶一支50毫米的定焦鏡頭,看看在沒有變焦的限制下能拍出些甚麼來。把50毫米用在我的20D上面,焦距一下子就變成了80毫米,拍風景不夠寬,再加上沒有變焦,只好啟動人肉變焦功能了‧‧‧

———————————————————————————————————————

﹝五﹞
途經太子道,驟見花樹相映,在陽光下有著說不出的嬌美,即時急步下車,舉機捕捉。誰知我急雲更急,甫下車就見陽光隠去,雲兒已從四面八方急湧而至,把太陽給擋得密不透風‧‧‧「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在這種時候,除了杜秋娘的「金縷衣」外,心裡還能有甚麼感想呢?

———————————————————————————————————————

﹝六﹞
一場奔波,最後只有一張在家樓下拍的樹葉能給陽光作證。拍這片樹葉的時候,腦海裡已即時閃出「掛心」這個名字。看了上面的相片,我想也不用我多作解釋了吧‧‧‧

———————————————————————————————————————

﹝七﹞
每個人的心裡總有些掛心的事兒,而且大部分都不止一件。可是在眾多讓人掛心的事裡,有多少是真正值得掛心的呢?我總是想人該是是最值得掛心的,這裡指的不光是家人、情人,還包括一切關心你和你關心的人,他甚至可以是一個你完全不認識的人‧‧‧

———————————————————————————————————————

﹝八﹞
能有讓你掛心的人,是一種很實在的幸福。

張貼在 01感悟, 10凝象 | 標記 , , , , , , , | 發表留言

「陽光」 ~ 攝於威基基(Waikiki)‧檀香山(Honolulu)‧夏威夷歐胡島(Oahu Island, Hawaii)‧美國 ~ 2005.1.11 ~ SONY Cybershot DSC-F828 ~ F8.0 1/320

「陽光」 ~ 攝於威基基(Waikiki)‧檀香山(Honolulu)‧夏威夷歐胡島(Oahu Island, Hawaii)‧美國 ~ 2005.1.11 ~ SONY Cybershot DSC-F828 ~ F8.0 1/320

﹝一﹞
鏡子是一樣頂奇怪的東西,在鏡子裡面你會看見自己的形象,可是卻又跟拍照不一樣,是左右相反的,同中有異,堪稱妙絕。

———————————————————————————————————————

﹝二﹞
鏡子除了讓你看到你已經知道的東西以外,最重要的還是讓你發現自己不知道的東西。

———————————————————————————————————————

﹝三﹞
鏡子補充了人類眼睛構造中的不足之處,讓眼睛不單能幫我們了解世界,也幫我們了解自己。鏡子讓我們的視野變得完整。

———————————————————————————————————————

﹝四﹞
鏡子真的只能讓我們看到外在的東西嗎?

———————————————————————————————————————

﹝五﹞
鏡子跟人的溝通是最直接、最坦誠的,因為鏡子不會作偽,只會忠實的把事實反映出來,讓我們學習坦誠面對自己。如果人跟人之間的溝通能像鏡子跟人的溝通那麼直接坦誠,世界一定會變得充滿陽光!

張貼在 01感悟 | 標記 | 發表留言

禪宗拾趣

「無題」 ~ 攝於香港科技大學‧清水灣‧香港 ~ 2005.3.19 ~ Canon EOS 20D ~ Canon 70-200mm L Lens ~ F4.0 1/200 ISO400

「無題」 ~ 攝於香港科技大學‧清水灣‧香港 ~ 2005.3.19 ~ Canon EOS 20D ~ Canon 70-200mm L Lens ~ F4.0 1/200 ISO400

看到SF那幅精彩的「大智」相片和所引用的慧能偈,令我憶起兩則關於禪宗佛教的趣聞。

———————————————————————-

第一則就是聞名的神秀偈和慧能偈。據說禪宗自菩提達摩開始,四傳至唐代的弘忍,是為禪宗五祖,其時禪宗並無南北之分。弘忍的弟子神秀和尚講了下面這個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其時為廚下雜工,覺神秀未能看透禪之真義,乃應以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因這一偈而把衣缽傳予慧能,是為禪宗六祖。其後慧能及神秀就分別開創禪宗南、北兩派。

儘管我是佛學的門外漢,對於當中深邃的佛家意義只能是丈八金剛,可是也能看出神秀偈明顯是有所拘束,未能達到慧能偈的超脫境界。

———————————————————————-

另一則是關於寒山和尚和拾得和尚的。蘇州寒山寺初建於五代時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它本名叫作妙利普名塔院,後因唐代高僧寒山和尚在寺內主持,故改名寒山寺。寒山和尚有一個知己叫作拾得和尚,兩人被合稱為「和合二仙」。

還記得在我唸中五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在我的中文課本上寫了下面這一段關於寒山和拾得的對話:

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慢我、冷笑笑我、藐視視我、毁我傷我、嫌我恨我、詐謫欺我,則奈何?」

拾得曰:「子但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段對話的時候,被它那有趣的排比寫作方式深深吸引。可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對當中的含意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後,卻對當中所表達的思想很不以為然。這段對話看似豁達,然而卻掩蓋不住那股淡淡的「消極逃避」和「懷恨在心」的情緒,要不然也不用「看他如何結局」了!個人一直認為佛教思想近於哲學多於宗教,很有點中國古代心理學的味道:教人如何面對(或逃避)人生所遇到的苦難和問題,而非著重於真理的尋求。相比聖經教導我們要寬恕,要放下仇恨,甚至要愛仇敵所表現的積極意義,這段對話所表達的境界就有點相形見拙了。

———————————————————————-

這兩則趣聞都是我在中學時代接觸到的,可能那時候記性比較好,所以印象特別深。不過話說回來,我對佛學所知甚淺,對當中偈語也只是一知半解。如有歪曲誤解之處,還請各方友好多給我提點一下。

張貼在 04珠璣 | 標記 , | 發表留言

字母禱文

「諸天述說祂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 攝於可納(Kona)‧夏威夷大島(Big Island)‧美國 ~ 2005.1.5 ~ SONY Cybershot DSC-W12 ~ F2.8 1/500

「諸天述說祂的榮耀、穹蒼傳揚祂的手段」 ~ 攝於可納(Kona)‧夏威夷大島(Big Island)‧美國 ~ 2005.1.5 ~ SONY Cybershot DSC-W12 ~ F2.8 1/500

《聽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書。

作者戴邁樂神父(Anthony de Mello)是一名印度籍的天主教耶穌會士。他的靈修觀雖以基督信仰為依歸,但其作品中卻輯錄了很多來自不同宗教的小故事,以趣聞軼事的形式,為追求生命真理的信徒提供一種非傳統的思想衝擊。

我在十多年前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就被下面這篇故事深深吸引:

———————————————————————-
字母禱文

某日黃昏,天色已暗,一個窮農夫剛從市場回來,猛然想起自己並沒有帶祈禱手冊。當時,他正推車經過一片密林。一想到今天就要過去了,而他卻還沒祈禱,心裏非常難過。

於是他就如此禱告:「主,我實在笨死了,早上出門沒有帶祈禱手冊,我記性又差,連一篇禱詞都不會背。現在只好這麼辦啦:我把所有的字母,慢慢地唸上五遍,反正所有的禱文祢都知道,祢可以把這些字母排列組合,串成一篇我記不得的禱詞。」

天主便告訴眾天使:「今天我聽到的所有祈禱中,這一則無疑是最好的,因為它發自一顆純樸而誠摯的心靈。」
———————————————————————-

一篇遣詞用字潤飾優美的禱文,遠不及一顆誠摯的心來得重要。

在書架上拿起《聽蛙》,「字母禱文」再一次提醒我祈禱的真諦。

張貼在 02恩典 | 標記 , , , | 發表留言

宴客

「各得其所」 ~ 攝於天星碼頭‧尖沙咀‧香港 ~ 2004.1.1 ~ SONY Cybershot DSC-F828 ~ F4.0 1/200

「各得其所」 ~ 攝於天星碼頭‧尖沙咀‧香港 ~ 2004.1.1 ~ SONY Cybershot DSC-F828 ~ F4.0 1/200

最近這幾個月,跟「宴客」請兩個字結下了不解之緣。自八月份確認升職之後,大大小小安排了超過十次的聚會宴請各方友好,一方面是答謝各友好一直以來的支持和幫忙,另一方面也把很多闊別多年的舊同事又聚集起來聚一聚舊。在這些聚會中人數最多的一次足有四十多人,人數最少的也有四個,到現在還有很多知交好友還未宴請,我看總得要到二月才能請得完。

這邊廂自己的「宴客」活動還未安排完,那邊廂又接連收到知交友好結婚「宴客」的喜帖子。兩個月裡面有六個很熟的朋友結婚,其中一個找我做「戥穿石」、一個找我做伴郎、一個找我做婚宴司儀。雖然從未在婚禮中擔任過這些職司,可是既然主人家也放心找我,我也就粗著膽子試一試。雖然最後因為學校的事沒能全部出席這六次的「宴客」盛會,可我心裡還是很替他們高興,並由衷的祝福他們同偕白首。

那天翻閱自己手上關於《絕聯奇文》的記錄,發現一篇「宴客詩」,十分有趣,乃原文摘錄如下跟大家分享:

———————————————————————-
宴客詩
=====
有吝嗇主人宴請賓朋,偏逢饕餮食客,狼吞虎嚥,風捲殘雲,為之痛心疾首,咬牙切齒,即席賦詩一首,贈之:

雙睛時刻注盤中,冷熱葷腥一掃空,
紅箸往來忙似箭,黃牙頓挫快如鋒;
呼童斟酒頭常點,坐客談笑耳裝聾,
暗裏幾番鬆褲帶,撐腸難謝主人翁。

客聞之,亦不甘示弱,立題一詩回贈之;

華堂今日筵席開,不料諸公個個來,
碗碗佳餚份量少,瓶瓶美酒味不諧;
竊喜矮子無長筷,可恨肥豬壓半檯,
外邊又傳賓客到,不知座向何處排。

堪稱功力悉敵。
———————————————————————-

此實乃《絕聯奇文》奇絕之又一明證!^___^

張貼在 04珠璣 | 標記 , , , , | 發表留言

二十四節氣

「夕照黃埔灘」 ~ 攝於外灘‧上海‧中國 ~ 2004.7.11 ~ SONY Cybershot DSC-F828 ~ F8.0 1/250

「夕照黃埔灘」 ~ 攝於外灘‧上海‧中國 ~ 2004.7.11 ~ SONY Cybershot DSC-F828 ~ F8.0 1/250

今天是冬至,自小已常聽人家說「冬至大過年」,所以這一天的例行節目必定是回家跟家人吃晚飯。

小時候在月曆上看見各種節氣,甚麼冬至、立春、小暑、大寒等等,總是有一種很高深莫測的感覺,一方面是看不懂,另一方面是記不住,再加上不知道到底有有多少個這一類的節氣,所以心裡面一直藏著一個問號。還有一個百思不解的疑問是為甚麼寫在農曆上的冬至每年都是差不多在陽曆的同一天呢?

經過一番查究之後,才知道「節」是段落的意思,「氣」是指氣象物候。節氣是根據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軌跡上的二十四個點來劃分的,代表了太陽位置的轉變所引起的氣候變化。地球圍繞太陽公轉一週需時一年,共三百六十度,把它平均分成二十四份,就是二十四節氣了。由於每個節氣的角度差距為十五度,所以在月曆上每個節氣之間一般相隔大概十五天左右。

在二十四節氣中,逢單的為節氣,簡稱為「節」,逢雙的為中氣,簡稱為「氣」,合起來就統稱為「節氣」。把二十四氣節按季節劃分依次列出就是:
立春、雨水、驚蜇、春分、清明、谷雨;
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這二十四種節氣,名目各不相同,要把它全記住可是要大費周章。有人為了方便記憶,把這二十四節氣按次各取一個字編成了一首「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上面這四句是「二十四節氣歌」的上半部份,方便人們記憶二十四節氣的順序。下半部份的四句歌訣則幫助人們記住二十四節氣的大概日期:

每月兩節不變更,
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
下半年來八廿三。

由於二十四節氣是按太陽的位置來劃分,所以這四句歌訣所指的日子是陽曆的日子,不是農曆的日子。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特意找了今年的年曆來看了一下,按照「二十四節氣歌」,命中率是百分之一百!

我想大家現在應該知道為甚麼每年的冬至都是差不多在陽曆的同一天了吧!^___^

張貼在 04珠璣, 05片羽 | 標記 , |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