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鍾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鍾要于時賢俊者之士,俱往尋康。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爲佐鼓排。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以言。鍾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嵇康打鐵」,摘自《世說新語‧簡傲第二十四》
鍾會,字士季,是三國時期魏國的大將;嵇康則是三國時期的名士,和阮籍、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合稱竹林七賢。「嵇康打鐵」講的是鍾會求才,慕名拜訪嵇康,卻遭嵇康冷待的故事。篇末那四句針鋒相對的精警對話是全篇的精髓所在。
———————————————————————————————————————
﹝二﹞
我1991年決志信主,1994年受浸。十多年來見過不少抱著滿腔熱誠來到教會的朋友,最後卻是負著累累的傷痕離開。他們剛來的時候大都是因為在佈道會中受到感動,希望到教會認識信仰,尋找真理和永生的盼望。可是在教會裡,他們卻看到很多令人跌倒的事情,當中基督徒中的反面教材帶給他們的打擊最是致命。
———————————————————————————————————————
﹝三﹞
有一位相識多年的資深基督徒曾跟我分享:「要是我們單是因為信徒的見證而信主的話,我們一早就離開教會了。」這話簡直是說到我的心坎兒裡去了!信仰帶給我們的真理、平安和盼望是來自那創天造地的真神,而不是來自信徒的個人感染力。在好的見證分享當中,我們應該看到的是神的能力!也只有跟神直接建立親密的關係,才能令信仰的動力歷久彌新。
———————————————————————————————————————
﹝四﹞
在信仰的生活中、在教會裡、在機構內,到處都可以見到叫人搖頭嘆息的反面教材(包括我自己!)。基督徒跟普通人的區別是在於找到生命的方向和意義,而非一信了主頭頂上就馬上多了一個光環!多年以前,我在香港浸信教會聽過一篇劉少康牧師的講道,給我很深的印象。劉牧師在講道完結之前,對台下的會眾提出了一項挑戰:「要不你們就馬上把名字改掉,以後別叫自己做基督徒;要不你們就改變生活方式,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寥寥數語,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自從聽完那篇講道之後,人家問我是不是基督徒,我總是會回答:「我是信基督教的。」
———————————————————————————————————————
﹝五﹞
在楊牧谷博士的《做人真艱難》裡有一篇文章叫做「普羅克斯塔的床」,講的是很久以前一個叫做普羅克斯塔(Crusten)的希臘海盜頭子,不能容忍人家跟自己的不一樣,所以按照自己的標準做了一張床,把看不順眼的人往上一放,伸出來的鋸掉,填不滿的拉長。這個獨特的例子被現代心理學用來比喻不能接受差異的心理特徵。楊牧谷博士用了13個字為這篇文章作總結:「這情況在宗教圏子內尤為盛行。」
———————————————————————————————————————
﹝六﹞
有一次在一家大教會的查經班裡聽到主持人說:「我們教會有那麼多屬靈精英,一直很想把他們集合起來,給大家辦些斤兩十足的查經課程‧‧‧」他接下來講些甚麼,我已經不一點都聽不進去了‧‧‧心裡只是想:「這樣的教導會教出甚麼樣的信徒呢?」
———————————————————————————————————————
﹝七﹞
在信仰的經歷中,多次走過低谷,可是神沒有放棄我,也沒讓我放棄信仰。正是在種種磨練之中,讓我學懂信仰的根是在神那裡。知易行難,雖然目標明確,要走的路仍是漫長。
———————————————————————————————————————
﹝八﹞
在信仰的反省當中,我總會想起下面這首詩歌:
【晚禱】﹝青年聖歌 第III輯151首﹞
1. 若我今日傷害他人心靈,若我今日使別人走錯路,
若我今日照己心意偏行,求主赦免。
2. 若我今日言語不合體統,若我今日不關懷人需要,
因此使別人受傷害虧損,求主赦免。
3. 若我今日對人冷落頑梗,若我今日只顧貪圖安逸,
不願堅守神所交付職分,求主赦免。
4. 求你赦免我所承認眾罪,求你赦免隱而未顯罪愆,
求你常常引導愛護保守。阿門。
———————————————————————————————————————
﹝九﹞
願神帶領每一個基督徒,多思想怎樣做一個真正的基督徒,並身體力行,活出基督的樣式。
「 只是你們要行道, 不要單單聽道, 自己欺哄自己。 」(雅各書2章2節)
也願神帶領我們多思想主的羊「何所聞而來」,為他們切切禱告,祈求他們在主裡得著建立,不要等到他們受傷離開才去檢討他們「何所見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