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SF那幅精彩的「大智」相片和所引用的慧能偈,令我憶起兩則關於禪宗佛教的趣聞。
———————————————————————-
第一則就是聞名的神秀偈和慧能偈。據說禪宗自菩提達摩開始,四傳至唐代的弘忍,是為禪宗五祖,其時禪宗並無南北之分。弘忍的弟子神秀和尚講了下面這個偈:
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慧能其時為廚下雜工,覺神秀未能看透禪之真義,乃應以一偈: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五祖弘忍因這一偈而把衣缽傳予慧能,是為禪宗六祖。其後慧能及神秀就分別開創禪宗南、北兩派。
儘管我是佛學的門外漢,對於當中深邃的佛家意義只能是丈八金剛,可是也能看出神秀偈明顯是有所拘束,未能達到慧能偈的超脫境界。
———————————————————————-
另一則是關於寒山和尚和拾得和尚的。蘇州寒山寺初建於五代時期,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它本名叫作妙利普名塔院,後因唐代高僧寒山和尚在寺內主持,故改名寒山寺。寒山和尚有一個知己叫作拾得和尚,兩人被合稱為「和合二仙」。
還記得在我唸中五的時候,有一個同學在我的中文課本上寫了下面這一段關於寒山和拾得的對話:
寒山謂拾得:「今有人侮我、辱我、慢我、冷笑笑我、藐視視我、毁我傷我、嫌我恨我、詐謫欺我,則奈何?」
拾得曰:「子但受之,依他讓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裝聾作啞、漠然置之、冷眼觀之,看他如何結局。」
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段對話的時候,被它那有趣的排比寫作方式深深吸引。可是隨著年歲的增長,對當中的含意有了更深的理解之後,卻對當中所表達的思想很不以為然。這段對話看似豁達,然而卻掩蓋不住那股淡淡的「消極逃避」和「懷恨在心」的情緒,要不然也不用「看他如何結局」了!個人一直認為佛教思想近於哲學多於宗教,很有點中國古代心理學的味道:教人如何面對(或逃避)人生所遇到的苦難和問題,而非著重於真理的尋求。相比聖經教導我們要寬恕,要放下仇恨,甚至要愛仇敵所表現的積極意義,這段對話所表達的境界就有點相形見拙了。
———————————————————————-
這兩則趣聞都是我在中學時代接觸到的,可能那時候記性比較好,所以印象特別深。不過話說回來,我對佛學所知甚淺,對當中偈語也只是一知半解。如有歪曲誤解之處,還請各方友好多給我提點一下。